當NBA新賽季賽程推進至第三周,西部與東部的格局意外跳出了賽前預測的“劇本”——那些本該深陷重建泥潭、以培養新秀為首要目標的球隊,反而憑借爆發式表現躋身分區前列,成為攪動聯盟格局的“超級黑馬”。馬刺、公牛與開拓者,這三支休賽期被定義為“重建大隊”的球隊,如今分別以5勝1負、5勝1負、4勝2負的戰績穩居西部第二、東部第二與西部第四,用一場場含金量十足的勝利,改寫了外界對他們的認知。從擺爛候選到季后賽球隊,甚至到爭冠熱門,這三支球隊的崛起之路,既藏著核心球員的蛻變,也暗含著團隊戰術的精妙調整,更顛覆了NBA“重建必陣痛”的傳統邏輯。

馬刺:文班亞馬改寫隊史,后GDP時代終迎曙光
提及馬刺,球迷腦海中總會浮現鄧肯、帕克、吉諾比利組成的“GDP組合”——那支二十年如一日穩定、十余年穩居西部強隊行列的傳奇之師。但在“GDP”相繼退役后,馬刺陷入了長達數年的重建低谷,過去三個賽季均無緣季后賽,甚至多次為爭奪狀元簽“戰略性擺爛”。2023年選中狀元秀文班亞馬后,外界雖對這位“百年一遇”的7英尺4英寸內線充滿期待,卻普遍認為馬刺至少還需2-3個賽季的磨合,才能重返季后賽行列。然而新賽季開局,馬刺便用一波隊史首次的“開局5連勝”,狠狠打破了這一預測,更讓文班亞馬成為聯盟最炙手可熱的新星。

前5場比賽,文班亞馬展現出的統治力堪稱“現象級”:場均狂轟30.2分14.6籃板3.4助攻1.4搶斷4.9蓋帽,攻防兩端全面覆蓋,既有外線三分的精準投射,也有內線護框的威懾力,甚至能持球推進組織進攻,大有包攬常規賽MVP、最佳防守球員與最快進步球員三大獎項的勢頭。在他的帶領下,馬刺不僅能擊敗雷霆、火箭等年輕球隊,還能險勝獨行俠等西部勁旅,進攻效率躋身聯盟前十,防守效率更是穩居前三——這樣的表現,早已超越了“新秀預期”,直接將馬刺拉回了“爭冠候選”的討論范圍。
盡管在第六場對陣太陽的比賽中,馬刺遭遇賽季首敗(118-130),且文班亞馬陷入低迷(14投4中,前三節僅7投1中,得9分9籃板,創賽季最差表現),最多時落后31分的差距也暴露了球隊在文班亞馬北限制時球隊進攻短路的問題,但6戰5勝、西部第二的戰績,已足夠證明馬刺的黑馬成色。要知道,“GDP組合”巔峰時期都未曾實現過“開局5連勝”,而文班亞馬只用5場比賽便改寫了馬刺隊史,更讓球隊看到了后GDP時代重返巔峰的希望。如今的馬刺,除了文班亞馬的核心作用,角色球員的適配也至關重要:凱爾登?約翰遜、瓦塞爾的外線火力、瓊斯的組織串聯(場均6.2助攻),以及新秀哈珀的巨星潛力,共同構建了圍繞文班的戰術體系。

公牛:吉迪扛起大旗,后喬丹時代再現榮光
如果說馬刺的崛起有“文班亞馬”這張“明牌”,那么公牛的爆發則更顯意外。作為NBA歷史上的傳奇球隊,公牛曾在喬丹的帶領下締造“兩個三連冠”的王朝,但在后喬丹時代,球隊長期處于“重建-短暫崛起-再重建”的循環中,過去五個賽季僅兩次進入季后賽,且均止步首輪。休賽期,公牛雖與23歲的新星吉迪簽下4年1億美元續約合同,卻因主力后衛科比-懷特、內線科林斯賽季報銷,被外界視為“東部中下游球隊”,甚至有人預測他們會為爭奪高順位選秀權擺爛。但新賽季開局,公牛卻交出了“5連勝”的答卷——這是他們時隔19年后,再度實現開局5連勝,也是后喬丹時代首次達成這一成就,6戰5勝的戰績更是讓他們穩居東部第二,成為東部最大的黑馬。

公牛的崛起,核心驅動力來自吉迪的“蛻變”。作為2021年的6號秀,吉迪過去兩個賽季雖展現出組織天賦(場均8.1助攻),但投射能力一直是短板(生涯三分命中率31.2%),始終未能成長為合格的球隊領袖。而新賽季,吉迪徹底完成“進化”:場均貢獻22.2分9.3籃板8.7助攻的準三雙數據,三分命中率飆升至41.5%,成為聯盟唯一一位“20+9+8”的球員。在與猛龍的比賽中,他狂砍28分12籃板10助攻的三雙數據,帶領球隊在落后15分的情況下完成逆轉;對陣老鷹時,他又用關鍵三分絕殺對手,展現出“大心臟”特質。
更難得的是,公牛在“雙核缺陣”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極強的團隊競爭力。除吉迪外,球隊有6名球員場均得分上雙,武切維奇更是在吉迪的帶動下打出了恐怖的效率。全民皆兵、多點開花的特點,既減輕了吉迪的壓力,也讓公牛的進攻更具韌性。不過,公牛的“黑馬之路”仍存隱憂:目前球隊的對手多為東部中下游球隊,尚未遭遇頂級強隊的驗貨,續航能力也有待檢驗。不過,在科比-懷特與科林斯回歸后,他們有望打進東部季后賽,并扮演“攪局者”的角色。

開拓者:棄擺爛沖季后賽,楊瀚森成重建轉折的“犧牲品”
相較于馬刺與公牛,開拓者的“黑馬屬性”更具爭議——因為他們的崛起,是以“放棄重建”為代價,甚至讓中國新星楊瀚森淪為了“犧牲品”。今年夏季他們選中中國球員楊瀚森,休賽期一直高調宣稱將重點培養這名內線新秀。但新賽季,開拓者卻用一波4勝2負的強勢表現,宣告了“擺爛計劃”的破產!而開拓者的勝利,含金量十足:他們不僅以20分優勢大勝衛冕冠軍勇士,還以14分差距輕取湖人,更連續兩場以2分險勝爵士與掘金——這三場勝利,對手均為西部季后賽級別的球隊,足以證明開拓者的實力。

從“擺爛”到“沖季后賽”,開拓者的轉變源于臨時主帥斯普利特的訴求:作為“救火教練”,他急需用戰績證明自己,爭取“轉正”機會,因此更傾向于使用經驗豐富的老將,而非培養新秀。此外,開拓者的五小陣容已經初現威力,加上克林根的成長,羅威的復出,開拓者具備兩套首發級別的陣容去對應掘金這樣的大個子陣容以及勇士這樣的小球體系。開拓者的“突然崛起”,卻讓楊瀚森陷入了困境,特別是開拓者主打的五小陣容與楊瀚森的球風相悖。作為中國球迷寄予厚望的新秀,楊瀚森在季前賽曾展現出不錯的傳球能力,但是如今他漸漸徹底跌出輪換陣容。原本外界認為,開拓者擺爛期間,楊瀚森能獲得充足的出場時間,打磨技術、適應NBA節奏,但如今球隊重心轉向“沖季后賽”,他的機會越來越少!

接下來,隨著賽程深入,這些黑馬能否繼續保持強勢?它們能否在季后賽中走得更遠?答案或許還需時間檢驗,但至少現在,它們已經成為了新賽季最讓人驚喜的存在,也讓球迷看到了NBA“奇跡”的可能。

 
 
 
 





